监督 在促进发展中展示作为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监督 在促进发展中展示作为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晓 恬发布时间:2008-07-23阅读次数: 次

  三月正是“青梅如豆柳似眉”的季节,婀娜多姿的凌波仙子善解人意地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一切都显得生意盎然,如诗如画。微风吹拂着漳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涌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潮,和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关于深入实施“依港立市”发展战略,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的决定在漳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这是继2005年初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作出关于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建设海峡西岸生态工贸港口大城市的决定后,漳州市人大又一次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
  回首2005年春天,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代表们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作出了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的决定,为漳州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蓝图。市人大常委会按照人代会的决定,把推动漳州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职,立足大局,从凝心聚力上下功夫,促使全市上下形成谋发展、促发展的共识。为推动“工业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从摸家底、探机制和促落实三个层次开展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的足迹遍布全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乡镇工业小区,汗水没有白流,代表们透过现象发现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本质:如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本市场运用不足、民间社会力量投资有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等等。对此,常委会提出了推进“工业立市”进程的具体建议:督促政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尤其是重特大和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加大资本营运力度,扶持更多企业上市;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或中小企业银行股份制,扩大融资载体,有效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园区进行整合、优化、定位,开发培育各园区内的优势产业,构筑企业协作网络,形成产业链、产业群等等。这一系列建议对“工业立市”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如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直政府部门审批项目从1104项,减少到461项;开展了信用贷款试点工作,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
  九龙江口区域是市经济发展快、潜力大的地区,也是最容易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地区。常委会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可能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邀请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高校专家,开展九龙江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题调研,对九龙江口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既肯定了该区域发展取得的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在区域生产力布局上,建议以中心市区、南太武经济协作区和北岸片区三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发展港口、机械、电力、物流、旅游、食品等产业;按照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的要求,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和资源开发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现有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强调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减灾防灾体系,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常委会的建议成了市委、市政府建设港口经济、发展临港工业的重要决策参考。
  在市人常委会的跟踪督促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促发展,“工业立市”决定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626.36亿元,年增长10.6%;2006年达716.9亿元,增长12.5%;2007年达863.73亿元,增长15.2%。经过努力,全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建立了食品加工、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和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钢铁、汽车、船舶四大战略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相应的13个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都彰显着实施“工业立市”决定的正确性。但是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看,在坚持走工业化道路的同时,还必须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寻求突破口。2006年10月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市委明确提出了“依港立市”的发展战略。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港口规划,促进港口开发、培育临港工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增速更快、效益更优、质量更好、发展更协调的良好态势。
  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在深入开展监督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作出深入实施“依港立市”决定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常委会认为“依港立市”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省委提出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战略部署,市委提出“建设海西,漳州先行”的发展主线,“依港立市”决定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出,抓住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依港立市”决定的提出具备了不可多得的地利条件:漳州拥有1.8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682公里长的海岸线,约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1/5强,居全省第二。有招银、后石、古雷、云霄、东山、诏安七个港区,港区陆域面积3863.2万平方米,规划码头岸线约48公里,可建各类泊位240个,其中深水泊位125个,大部分港口都属国内优质港口,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相对纵深的临海腹地可供产业开发。并且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加之漳台“五缘”特色十分鲜明,尤其凸显了有利的地域条件。此外,近十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使漳州经济发展滞后于周边城市,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全市各级各部门谋求的重要目标,而且全市人民群众也早已萌生了异常强烈的奋起直追的发展愿望,迫切希望地方经济能更好更快发展。这股求发展的共同目标很快形成了人和的良好条件。市人大常委会正是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及时地向市人代会提出关于深入实施“依港立市”的议案,这与全市人民的愿望不谋而合,于是,又一个推动漳州新发展的举措在振奋人心的鼓掌声中被催生了。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深入实施依港立市发展战略,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的决定,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要努力培育临港工业三大产业集群。”吴斌代表如是说。张蓉代表指出:“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市港口建设态势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全市上下建港热情高涨,依港立市战略正在稳步推进。要重视港口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田兆能代表激动地说:“当前首要应加快整合漳州南部港区步伐,建设沿海大通道,使诏安与东山、云霄三个县的港口、码头连成一片。”……人大代表们从各个方面关注全市经济建设的热情,为人大常委会围绕发展大局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纵观今年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重心,诸如评估“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督促政府着力推进“千百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推进临港产业和东山国家一类口岸的运作与南部片区的发展、推进九龙江流域水源的环境保护等等,这些犹如一个个活跃的音符,将汇成一曲有效监督的凯歌,吹响漳州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不难看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在促使漳州“先行”的征程上,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