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先行――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的整体保护阶段。
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漳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文风昌盛,名人荟萃。古代有陈元光、朱熹、黄道周,近代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等,历代文人在漳州著书讲学,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遍及全市,漳浦、东山的黄道周讲学处名扬海内外。漳州的闽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全市有六个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芗剧、潮剧、木偶以及木偶雕刻艺术誉满海内外,剪纸、灯谜、木版年画、东山歌册、大车鼓舞蹈等独具魅力。目前拥有木版年画、芗剧、布袋木偶、锦歌、东山歌册、木偶头雕刻漳浦剪纸、龙海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漳州八宝印泥、漳浦剪纸、民间器乐制作、高山族手拉手舞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2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遗存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30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0多处,革命史迹和革命纪念地280多处,馆藏文物2万多件,是我省的文物大市之一。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既要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保护造就如此丰厚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多样性的共生共荣的发展空间;既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物件,又要挖掘其所蕴育和承载的人文精神,使闽南文化特有的魅力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注重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以史为镜,鼓励启迪后人;既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又要精心策划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古老的艺术、传统工艺、地方方言注入现代元素而得到发展壮大;既要做好文化遗产的调查管理保护,又要注重宣传教育引导,使文化生态保护从专家学者走向广大民众,使之成为一项广大群众参与、支持的社会文化工程。
一年来,漳州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作了大量的工作。
加强领导,抓好宣传
首先,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漳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政府部门为成员的“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文化与出版局,具体负责指导、组织、协调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市政府常务会专门研究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问题,并拔出专款作为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启动资金。同时,要求各地把这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相关知识的宣传介绍。通过举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成果展览、民族民间文化和民间工艺项目成果展,拍摄漳州锦歌、芗剧、布袋木偶、漳台开漳圣王信仰、漳台大道公祭祀习俗、漳台祖师礼赞、漳台陈氏祭祖仪式等专题片,加深广大群众对闽南文化和漳台文化的关注和了解。同时,为使宣传活动深入人心,我市以活动促保护,举办海峡两岸东山关帝文化节、漳浦茶壶与茶文化节、云霄开漳文化节、三平祖师文化节、海峡两岸灯谜艺术节等一系列富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通过活动还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依法保护的自觉性,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通过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进一步优化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
完善机构,抓好规划
我们组建了闽南(漳州)文化生态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将指导和组织实施开展全市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项目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以及交流传播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承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市范围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展览(演)及公益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组织实施研究成果的发表等工作。同时,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专家委员会,并颁发聘书,对我市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规划研究。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漳州区域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经专家论证,实地检查验收,从全市申报的34个展示点中,筛选出7个展示点,分别是(1)漳台民间文化展示点;(2)天福茶文化展示点;(3)开漳文化展示点;(4)东山关帝文化展示点;(5)三平祖师文化展示点;(6)南靖塔下、长教古村落文化展示点;(7)福建土楼(华安)文化展示点。由市政府予以命名授牌。
挖掘内涵,抓好研究
一是努力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精髓。我市主办的“国际开漳圣王陈元光文化研讨会”、“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筹办“黄道周学术研讨会”,就是通过发掘陈元光、林语堂、黄道周等著名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使之与漳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相得益彰。二是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积极组织有关专家、乡土文化学者,专门就恢复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活动,建立民间特色历史文化传承机制,加强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编撰出版,推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等工作开展研究。三是依托高校和社会力量,加大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究与探索。我们拟定与厦门大学就开展闽南文化保护、漳台文化交流开展战略合作,应用厦大丰富的人才和信息资源提高我市的研究和保护水平。从而扩大闽南文化的影响,不断提升我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层次。做到以工作促进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规范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
建立机制,抓好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传承。这是闽南文化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关键。因此,我们把建立机制,抓好传承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机制。我们积极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现有国家级传承人8个,省级22个。市级传承人经专家评议后,于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由市政府命名首批19个项目4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初步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体系。并对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培训,为这些传承人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其进行传帮带。二是形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机制。研究管理人才是保护试验区开展工作的主体,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后续人才的传承培养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成败,我们要依托高校,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来培养新生力量,形成老中青结合,市县乡配套的多梯队、多层次的研究管理人才的合理布局。以保证闽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三是要建立闽南文化普及教育机制。要将漳州锦歌、漳州芗剧(歌仔戏)、漳州布袋木偶、开漳圣王巡安仪式、漳州灯谜艺术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入乡土教材,在小学校里进行普及式教育,形成传统文化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发挥优势,抓出特色
在落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保护中的弘扬,在弘扬中求得新的发展。充分发挥漳州对台人文地域优势,凸显漳州地方特色。一是开展漳台族谱对接。我市专门开辟漳台族谱对接成果陈列馆,由源流篇《根在海这边》、对接篇《家住漳台间》、交流篇《情深祭祖先》等三部分组成,收藏族谱700多本,50多个姓氏,进一步印证了漳台密不可分的血缘、亲缘、文缘关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先生参观后激动地说:“族谱就是证据,我们都是中国人”。二是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弘扬。漳州市木偶剧团将传统木偶艺术与现代影视动漫结合,拍摄了百集木偶电视连续剧《秦汉英杰》、五十二集木偶电视连续剧《小红军长征记》,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布袋木偶戏探索保护与弘扬的新路子。漳州市芗剧(歌仔戏)团也积极创新保护工作,与福建省海峡广播影视译制中心联合成立闽南语配音工作室,将舞台表演艺术拓展到影视译制配音,完成了四十五集电视连续剧《白银谷》的闽南语配音工作。对于传承和发展魅力独特的闽南语,扩大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译制工作提高芗剧(歌仔戏)演员闽南语表达能力,挖掘演员的艺术潜质,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对于进一步推动芗剧(歌仔戏)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研究成果的出版工作。我市对闽南传统文化的研究卓有成效,成果喜人。分别出版发行了反映漳台姓氏源流的《漳州姓氏》;反映闽南话研究成果的《闽南话漳腔词典》;反映漳州地方史的《史事钩沉话漳州》和《螺壳斋诗文选三集》以及《根在海这边》、《吾乡吾土》、《守望故园》等。这些书籍图文并茂、全景式地勾勒出闽南文化的渊源及悠久历史。
深入挖掘,抓好普查
漳州做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分布、潜藏着众多的文化遗产,是闽南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创造发明的,是闽南文化的结晶。因此,对于漳州闽南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细致、充分翔实的普查,挖掘、记录它们的本体特征及其价值、意义、数量和分布情况、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等,是漳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通过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盘点出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剪纸、民间工艺、民间雕刻、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歌谣、民俗活动等十大项五十多个品种。并对它们的分布区域、主要特色和艺术价值、保护现状等进行如实记录,而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除了原有的一些为大家所熟知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重新整理、记录之外,一部分鲜为人知或已失传的民间传统文化也着手挖掘,尽可能记录下来。象高山族服饰、漳州八宝印泥、色瓷剪雕、辇艺、搓伞花灯舞、萝楠香塑、漆线雕、彩扎、根雕、棚仔戏、辇轿、蜈蚣旗、风雷等,便是在普查中发掘出来的。
积极申遗,抓出成效
漳州土楼历史悠久、分布广阔、类型众多、内涵丰富,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华安大地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以及和贵楼、怀远楼等处与永定的土楼合并,以“福建土楼”的名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于今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顺利通过。土楼申遗前后历时9年,可以说,土楼申遗过程就是活生生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过程。土楼申遗现已成功,我们要继续认真抓好整改,制订发展保护规划,正确处理发展旅游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为当地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