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本 悬壶济世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1983年,一名小伙子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了,此后,他多次放弃了调进城市大医院工作的好机会,20多年来,一直苦心地扎根在山老区的平和县医院工作,他就是市十四届人大代表、平和县医院副院长周建树。
行医之初,面对患者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及对生命的渴望,周医生的心灵深受震撼,暗下决心要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好大夫。在行医生涯中,他怀着满腔热情,默默无闻,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外科前辈叶硕恭、陈振德副主任医师带领下,他虚心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他深知是党和人民及县医院的培养才当上一名神圣的医生,面对缺医少药的山老区,他舍不得离开,多次放弃调往厦门、漳州大医院工作的机会,自愿扎根在待遇不高的贫困山区工作。正是这种执着的品性,毫无功利之心,感动着被他医治的患者及家属,也感动着他身边的医务人员。
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与时俱进,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成为平和县医院外科学科带头人。为解决危重疑难复杂病人的诊断、抢救、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经他带教指导的多名外科、妇科医生成为了业务骨干。2000年,一男性患者从高处摔下受伤后出现腹痛、呼吸困难,病情危重,接诊后,周医生经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检及必要检查,考虑为外伤性膈疝,急诊行开胸探查,发现为外伤致绞榨性膈疝,横结肠绞榨,给予切除坏死结肠并修补了膈肌,经过术后积极对症治疗,救活了病人,这在该院尚属首例。2005年5月份,一位在漳州某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半个月的患者,因术后持续腹痛、呕吐,不能进食,而求治该院,经两天观察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已有医生建议转院治疗,周医生仔细检查病人后,认为是术后早期肠梗阻。他秉着医生的良知及对自己技术的信心,决定留下病人并组织再次手术抢救,经再次手术探查,发现为胃空肠扭转吻合,予切除原吻合口重新吻合,术后经积极支持治疗,使病人顺利康复出院。
在县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主持的许多项目填补了平和县医学界的空白,如率先开展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宫颈癌根治术、肺癌肺叶切除、纵隔肿瘤切除、食管癌“三切口”切除等,使医院肿瘤外科水平进一步提高,吸引并留住了更多患者。2003年开展了被认为是腹部外科难度最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首例病人随访至今完全康复,腹部外科杂志发表了这一个例报告。2001年以来又率先开展了无张力性疝修补术、锁骨下静脉置管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等项目,使医院外科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还利用自己的业务技术为该县计划生育工作保驾护航,经常到山区乡镇协助解决女扎术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为平和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做出贡献。
周建树医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扎实工作,任劳任怨,起模范带头作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毫无一点架子,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每天查看住院病人。近几年来,由于群众对这名人大代表的信任,很多病人及其家属都指名要求他诊治。因此,超负荷的工作量就在所难免了。据不完全统计,他每年要完成手术近300台,他只能长时间的站立。自己虽然因过度劳累而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是当病人需要时,他仍坚持忍着伤痛,绑上护腰带,照常上台手术,毫无怨言。对危重及大手术后病人,坚持夜间再次查房,不管刮风下雨、节假日从不间断。平时在忙碌中还抽出时间给病人换药、拆线,甚至帮助备皮,使病人及家属深受感动。他总是告诫年轻医生要“关爱病人,同情病人,别把金钱看太重,要把精力放在业务上,要将心比心”。
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他用高度同情心去关爱病人,不为金钱所动,坚持合理用药,把钱用在刀刃上,也成了平和县医院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身为市十四届人大代表,他利用空闲时间,深入调研,发现县级及以下医院目前不仅人才留不住,而且本科生也不愿来工作,产生了不良循环,这同时也使老百姓遇到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他在2007年市人代会上提出“市政府加强县级医院的扶持力度”的建议,要求市政府通过扶持县级医院,使县级医院在资金上、设备上、技术上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改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他还利用“新农合”的有利契机,主动邀请省、市医院的专家到平和县医院会诊、讲课,进一步提高该院医生的技术水平。此外,为了方便群众看病,他还建议在交通不便的安厚镇设立一个平和县医院分院。现在,该镇的老百姓因有了这个分院,看病方便多了。
二十多年来,周建树医生用自己的青春、血汗和熟练精湛的医术在临床第一线上,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该县广大伤病员服务。从年轻的住院医师,晋升为主任医师、大外科主任、业务副院长,他一直秉承着以德为本,悬壶济世的思想,不断为病人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