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塔下村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走进塔下村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赖依依发布时间:2009-01-05阅读次数: 次

 

  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对此我是久闻其名的,可惜总是无缘前往一睹真容。直到有一天陪外地客人,才第一次有幸领略了其风貌。而这第一次,塔下村给了我难以忘怀的极佳印象。
  那一天,车子行驶在曲折的山路,沿途山上树木茂密,山边小溪潺潺,四周山野一片宁静。当车子拐过一个山口,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真不敢相信,在这偏僻的山沟里,竟然有这么一个景色秀美的小山村:蓝天白云下,绿荫环抱中,一条清澈小溪将村庄分成两半,而溪上的几座小石桥又把村庄连成了一体。溪中,有几只白色的鸭子悠然自得地嬉着水。溪边,黄墙黛瓦的村居沿溪依山而建,古朴别致,尤其那悬挂在屋檐下的串串红灯笼,使之更显得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刚一下车,客人们便一边连声赞叹:真美真美,一边忙着拿出相机,找角度,摆姿势,急着把自己的倩影融入和定格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我们到达塔下村时已日近中午,也许是村里青壮年劳力外出闯世界的缘故,村里的人显得不是很多,村民有的悠闲惬意地坐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的忙着自己的活儿。在这里,听不到人声嘈杂,也听不到鸡鸣狗吠,耳边响着的只是哗哗的水流声和风扫过树叶的沙沙声,整个村庄宁静祥和。走进这个远离喧嚣闹市、没有车水马龙的小村庄,让人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
步过小桥,我们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拾阶而上,来到了位于南山坡的德远堂。德远堂系张氏祠堂,又称张氏家庙,始建于明,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后又有多次重修。祠堂让人侧目的,是堂前自清留下的十几根旗杆冲天而立。这些旗杆,是本村族人或百岁以上、或中进士、或拜官、或在外得意、或有显著功绩者竖旗拜祖所立的。旗杆上雕龙刻字,嵌大斗、小斗,还以圆雕细小的石狮、笔尖等置于杆尖作饰,制作精细,颇有特色。一处祠堂前就聚有如此之多的石旗杆,乃属仅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站在坡上放眼望去,四周青山翠岭,而往下望去,整个村庄一览无遗,那方的、圆的土楼民居屋顶栉次鳞比,加之袅袅升起的淡淡炊烟,与周围苍松翠柏、石阶曲径相映相衬,好一幅独特奇异的山村景观。
  在到塔下村之前,我原以为塔下村应有一座别致的或较有名气的塔,顾名思义嘛。可村前村后转了一圈,我却没看到哪怕是小小的一座塔。为什么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在平和小溪有一户农家,主人姓张名小一郎,娶妻华一娘,单生一子取名光昭。夫妻俩原和和睦睦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孩子六、七岁时,两口子因生活琐事发生口角,生性好强的华一娘一赌气便带着孩子离家出走,翻山越岭就来到南靖书洋乡的马山,在半山腰的马头背上搭了个草寮住了下来,独自开荒种地,母子俩相依为命。一天,有个地理先生路过马头背,因天色已晚,赶不到山下住宿,就到华一娘家中投宿。当华一娘知道此人是个地理先生时,就盛情款待。地理先生为此大为感动,便告知华一娘,此处地理不好,应从这里踏下一步,到山下冷水坑村后山坡上开基。华一娘听后很高兴,依地理先生的话行事,渐渐地在新址扎下了根,最后,择七月半大吉之日迁居下山。正因为华一娘从原住地的马头背踏下山来到这里,繁衍生息,且发达了起来,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多年后,张氏子孙为纪念先人,就把此地叫做“塔下”,其聚居的村庄也就叫塔下村了,华一娘开基旧址便是现在的“德远堂”,而塔下村张氏子孙现在每过中元节都仍提前一天,在七月十四日,也是为了纪念这次具有历史性的迁居。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塔下村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粗粗游览了一下,还来不及好好探寻村庄的历史和古老门窗内的故事与传说,但如果问我此行的感受如何,我会毫不犹疑地回答:不虚此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