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 力促港口经济发展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漳州市人大常委会把促进发展作为首要职责,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海西建设、漳州先行”的发展主线,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积极推动港口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市委提出“依港立市”的发展战略后,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市委这一战略部署,邀请了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高校专家,开展九龙江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题调研,对九龙江口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以中心市区、南太武经济协作区和北岸片区三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发展港口、机械、电力、物流、旅游、食品产业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建设港口经济、发展临港工业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随后,常委会领导又带领人大代表深入招银、后石、古雷、云霄、东山、诏安等七个港区开展视察工作,代表认为漳州的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居全省第二,有七个港区,大部分港口都属国内优质港口,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相对纵深的临海腹地可供产业开发。发展港口工业可谓是得天独厚,要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漳州经济上新台阶。
2008年1月,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主任会议决定把“关于深入实施‘依港立市’发展战略,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作为2008年市人代会的议案,提交常委会审议通过。在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组成人员一致指出,作出深入实施“依港立市”决定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省委提出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战略部署,市委提出“建设海西,漳州先行”的发展主线,“依港立市”决定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出,抓住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依港立市”决定的提出具备了不可多得的地利条件———漳州港口资源十分丰富,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漳台“五缘”特色十分鲜明;此外,全市上下求发展的共同目标很快形成了人和的良好条件。
2008年2月,在市人大十四届第三次会议上,一个推动漳州新发展的重大决定在振奋人心的鼓掌声中诞生了。“依港立市”决定将市委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加快我市港口经济的发展。
决定作出后,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积极运用调研、视察、审议等途径和形式,召开会议评估“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支持政府着力推进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推进临港产业和东山国家一类口岸的运作与南部片区的发展,促进依港立市战略的实施。
首先是关注加快泛东山湾发展。常委会主动向市委申报并承担促进泛东山湾加快发展的调研课题,就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增强产业支撑力度和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出建议,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督促有关部门抓紧完成漳州市港口总体规划、古雷等港区控制性详规的法定报批工作,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解决好口岸开放范围太小、(下转第9页)(上接第10页)口岸功能配套不全和做大对台小额贸易等问题,做好重点项目跟踪落实、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和开放口岸临港项目筛选布局等工作,推动泛东山湾四县一区切实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港口经济发展。
其次是加大项目建设监督力度。项目建设是港口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为了促进重点项目的落实,常委会组织对工业“千百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的视察。代表们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保增长压力骤增和国家财政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等因素对加快项目建设的影响,积极出谋划策,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要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进度总体趋缓、重大项目比较缺乏、项目发展较不平衡等问题,推动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保证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按计划如期实施,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第三是积极促进口岸大通关环境的改善。鉴于改善口岸大通关环境对依港立市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常委会专题听取审议口岸大通关环境建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广泛集中港区、开发区、口岸查验单位、中介组织和部分进出口企业的意见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加快建设、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通关环境,推进临港工业加快发展。
第四是着力促进营造有利于漳台合作的环境和氛围。如加强对审判机关涉台审判的监督,督促审判机关进一步树立涉台审判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涉台法官职业化建设,注重涉台审判调研和审判经验的总结,提高案件的审结率、执结率,依法维护台商合法权益。还配合省人大开展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省实施办法执行情况的检查,促进有关涉台法规的贯彻实施;参与省台湾同胞船舶停泊点管理办法和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的立法调研,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提出建议,努力为漳台合作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