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源故居断想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汪春源故居断想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赖依依发布时间:2009-09-29阅读次数: 次

 

                                                               一
      在现代化建筑林立的漳州市一隅,有一座不很起眼的院落,它的墙体斑驳,院内有的房屋已经倾斜、坍塌,曾经花草飘香的院子,而今长满了萋萋荒草,当人们从它面前款款走过,估计最多只会随意地瞄上一眼,至于这是座什么样的院落,原主人姓甚名谁,恐怕没多少人可以知晓,也恐怕没多少人会去过问、探究了,就留下那院落孤寂地在夕阳下。
      一边是体现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一边是少有人问津的破败小院落,对这巨大的反差,我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因为这是一座既普通又不寻常的院落。
有道是,时光似水,岁月无情。而我说,房屋可以随时光岁月的流逝而老旧破败,但历史却是不能忘记的,要知道,就在这座现已破败的院落里,曾经住过一位历史名人―――汪春源。
                                                              二
      汪春源,何许人也?汪春源,号杏泉,晚年自号柳塘,台湾安平人,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1886年,他由曾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选入海东书院,和诗人丘逢甲、许南英(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之父)等人同窗攻读,一同加入海东吟社把酒赋诗,这一年他才16岁。1888年,他和爱国诗人丘逢甲到福州赶举,同榜高中为举人。
      1895年春,25岁的汪春源赴京赶考。风华正茂、踔厉风发的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士之位是唾手可得的。然而,4月17日,清朝特命全权代表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乙未割台,举国震惊,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4月28日,汪春源、罗秀蕙、黄宗鼎联合任户部主事的台湾进士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联名向都察院上书,强调台湾为东南门户,“无台地则不特沿海七省岌岌可危,即京畿亦不能高枕。”割让宝岛,台民“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惨曷及”;“台民终不免一死,然死有隐痛”。他们发出400万台湾百姓誓死抗日、保家卫国的心声:“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份奏书震动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他在《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中写道,台湾举子垂涕而请命”的义举使他看到“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竹庵会议,以一昼二夜草为万言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因为汪春源在历史关头的特殊作用,《台湾三部曲》作者阎延文博士称其为“公车上书”第一人。
      1903年,汪春源成为癸卯科三甲第120名进士,此时台湾陷落已经整整八年了。虽然台湾已经割让给日本,清朝廷不准台湾举人将籍贯写成台湾,害怕激怒日本殖民者。但汪春源在填写“亲供”(相当于现在的报名表)时,仍然堂堂正正地填上了自己的籍贯:中国台湾省安平县。至此,汪春源终于成为清代台湾的最后一名进士。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汪春源辞官落籍漳州,就居住在位于振成巷的这座院落,以教书为业,1923年病逝于漳州,在距离市区10几公里远的龙海九湖林前村作为安葬地。
      在清末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局势的背景下,汪春源这位台籍才子的表现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刚强,何等的骨气!民族之志震天撼地,赤子之情光昭日月!其不平凡人生,是当时海峡两岸热血文人同仇敌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缩影。
      回忆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然再看看这座破败的院落,又不能不让人默然无语。
                                                          三
      家,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在中国民众的心目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永远割舍不去的情结。
      “我们的大中华,好大一个家“,这是一首歌里的词。是啊,海峡两岸都属中华民族,两岸民众都是炎黄子孙,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虽说在这个大家庭里,发生过锅铲碰锅沿的争吵打闹,可从内心深处里,家,还是大家魂牵梦绕的地方。正因为“中国是属于我的,犹如我是属于中国的”,“我的祖先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所以啊, “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会因拥有你如此久远的历史为荣,都会因生为你的子民为荣。你是我的历史,我因你而存”,哪怕“历经荣枯死生,即使蒂落了也要归根”。这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无不充满对国家、对民族的挚爱感情。
                                                           四
      漳州、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血脉相连。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多有风风雨雨,然而,历史还是在风风雨雨中不断地前进着,汹涌的波浪终究阻隔不了两岸民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雨后日出,彩虹灿烂,在海峡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两岸民众来来往往已成常态。由此我非常希望,汪春源故居不能只是一个历史留下的符号,一个岁月留下的痕迹。愿在不远的将来,汪春源故居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修缮,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向人们开放,向人们讲述那段悲壮的历史,展示“公书上车”第一人不平凡的历史人生,让人们感受、继承和发扬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我深切期待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