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思考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思考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市老区促进会发布时间:2010-05-26阅读次数: 次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是漳州老区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到2008年,全市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620元,比1978年的135元增长40多倍,高的地方人均收入已经突破万元。当前,广大老区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双重调整,在新形势下,如何确保老区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市老区农民持续增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老区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非农化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老区农民彻底打破了单一务农收入的格局,出现了兼业化的趋势。大批农民跳出农门,先后进入务工、经商领域,出现了务农与务工相结合;务农与经商相结合;务农与特色劳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收入格局。到2008年,全市老区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7万人,年工资性收入51.3亿元,人均务工收入3150元,占年纯收入的56%。外出劳力多的村庄已经占到了总劳力的70%。诏安县八个老区乡镇进城务工、经商、办厂人数达到8万多人,遍布全国主要城市,在广州就有1.2万人,出现了“秀篆街”、“秀篆新村”。有的乡镇还在广州成立“办事处”、“联谊会”。位于高山深处的长泰县岩溪镇湖珠老区村,几年来共转移劳力1300多个,占全村总劳力的75%。先后在厦门、晋江、深圳、广州、江西等地经商、办厂、参股、务工、搞运输。全村目前在外创办投资上百万元的工厂、商场达80多家。引导外出创业有成者回乡办企业13家。
      老区农村大量劳力向城市流动,其主要形式有:举家外迁,离乡择业;夫妻务工,老少留守;丈夫务工,妻子务农;儿女务工,父母务农;产业带动,营运经销;就近搞劳务,离土不离乡。近几年,已有一些事业有成者返乡创业,成为带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二是特色化
      漳州老区自然条件优越,得天独厚,农业具有潜在优势。改革开放前,由于“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使老区收入陷入“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局面。自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以后,老区农民打破了单一经营的桎梏,立足当地优势,大胆调整种植结构,使老区农业逐渐凸现特色化的趋势。首先是充分发挥山海资源优势,精心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全市老区已形成“山上林果茶,水中鱼虾贝,田里稻菜花,家有禽畜菌”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如平和蜜柚、诏安青梅、云霄枇杷、漳浦花卉、龙海白对虾、南靖麻笋、华安铁观音茶、长泰芦柑等。平和苏区县种植蜜柚面积达60万亩,年产量达60万吨,“一颗蜜柚富万家”,为全县人均增收3400元。该县坂仔镇峨嵋老区村,发挥山多优势,干部带头,组织村民走种果脱贫之路,全村种蜜柚3125亩,包括其它杂果,实现人均8亩果,年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全村102户建新房113间,平均每人筹资1400多元,建成5.3公里农村水泥路,还建设了安全饮用水工程。其次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外向、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带动增收。如与加工企业合作,发展“出口创汇型”产品;与高新技术结合,发展“城郊供给型”产品;描准市场需求,发展“先人一步,慢人一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北菜南种”和“反季节型”产品;适应社会消费新时尚,发展保健型的“绿色无公害”产品等。其三是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采用“公司 农户”的模式,实行“种、加、销”一体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差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势头不错。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老区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很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收入的差异化,有越拉越大的趋向。
      从户与户的情况看,大体有下列三类情况:第一类是高收入户。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高的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主要涵盖五种类型:二三产业经营户、规模承包种养户、知识技能特长户、高优特色专业户、综合发展兼营户。第二类是中等收入户。年人均收入3000-5000元左右,大体有四种户型:以务农为主,结合务工经商户;以务工经商为主,结合务农户;单纯劳务收入户;小规模种养专业户。这四种户型目前在老区农村中占了多数。第三类是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也有四种户型:纯农业小规模种植户、孤寡独身户、天灾人祸户、老弱病残户。老区农村中这类低收入群体,虽然只占总户数的5-10%,但要解决持续增收问题难度很大。
      从老区与非老区的情况看,区域收入的差异也很大,平均年人均收入差1000元以上,条件差的老区村与条件好的非老区村年人均收入差几千元。其中固然有自然条件及资源的差异,更有文化、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近几年来,老区农民收入的增加,相当程度依赖于务工收入,老区的农业优势远未得到应有发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土地抛荒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
      1.部份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轻农倾向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些老区农村的基层干部认为,种田是农民自己的事,把主要精力放在有硬指标考核的工业上,一手软一手硬,存在“重工轻农”的倾向,对发展农业采取放任的态度。老区多属山高水冷、交通不便的地区,不少农民认为“种田没有效益,务农不能增收”。看不到老区山海资源的潜在优势,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认识不足,认为进城务工才是增收的唯一门路。
      2.一些老区出现“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
      当前,老区农村大量劳力外出务工,有的举家外迁,导致不少村庄出现“6199部队”现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到处可见。既出现一些务工经商赚了钱在家乡建新房的事实,也出现有些自然村破旧,田园荒芜等问题。由于外出务工的多是青壮劳力,留下的多是素质较低的老弱病残,只能是小规模种植,耕作粗放。仍然是“种子靠祖宗,技术靠传统,收成靠天公”。根本谈不上综合开发,更不可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只能在责任田上小打小闹,停留于自给自足水平。
      3.外出农民工存在“技能不高,工资偏低”问题
      老区农村进城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技能,因而只能从事粗笨的脏、累活,工资普遍较低,月工资大体在1000元左右,有的务工十多年基本没有增资。特别是“4050”年龄段的农民工,工作难找,工资更低。同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相当突出,多数“居无定所,工无固定”。虽有微薄收入,但扣去租房、伙食,“一年辛苦,所剩无几”。
      4.存在着多种“增收返贫”的制约因素
      老区农民增收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增收中的不增收问题。现在的老区农民年人均收入数字是按照平均计算的,由于受到高收入户的掩盖,大量收入较低户被“平均”上了高水平。这种假象容易使人看到表面的繁荣,而忽视相当部份农户不增收的实质问题。二是返贫问题。近几年,政府取消了对农业的有关税费,建立了“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老区农民中仍然存在“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子女上学返贫”、“因超生受罚返贫”的问题,导致一些农户“虽有增收,实质返贫”。
      三、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两手抓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老区。从漳州老区的实际情况看,部份干部群众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务农不能增收”,存在“重工轻农”的倾向。因此,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确保老区农民增收,要抓好以工兴农这个根本点,劳务收入这个增长点,发展特色农业这个新亮点,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带动点,政策扶持这个保障点。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做到“以农为本不能丢,劳务发展不能弱”。其次要认真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2006年省委就制订了“八个优先”的政策,指出“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海西建设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老区享受中部相关政策,苏区县享受西部相关政策。当前要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加强统筹,狠抓落实。要做到老区发展项目进计划盘子,认真检查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突出解决影响老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领导挂勾,部门帮扶制度,做到持之以恒。
      2.因势利导,坚持兼业发展
      漳州老区有丰富的山林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要通过招商引资,化资源优势为工业优势。老区地域偏僻,可以通过创办“飞地工业”,促使农民增收。
      老区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问题要做到三管齐下:一要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二要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三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发展品牌劳务。如“沙县小吃”,就是个品牌劳务,有几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还要发展特色劳务,如入户搞家政,到医院当护工等。
      当前老区农民大量涌进城市,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务工的素质和技能。各级政府要根据社会需求,把抓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作为重要工作。二是维权,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针对当前多数进城农民工“居无定所,工无固定“的状况,要通过统筹安排,逐步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保障房,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要加强监督,坚决制止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劳保不到位的问题,营造全社会尊重农民工的风气。
      3.抓调整上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漳州老区的山海田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只要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抓好结构调整,山海田的效益一般可提高5倍以上。关键是选准发展的切入点,培育具有特色效益的主导产业。根据我市多年来的实践,结构调整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瞄准市场需求,发展高效、适销、优质的产品,如果蔬、茶叶等;二是适应远销、出口的需要,发展保质期长、销售期长、便于长途运输的优质产品,如蜜柚、花卉等;三是满足人们追求健康、时尚的产品,如发展绿色无公害的食品等;四是填补市场欠缺,通过“大棚种植”,发展反季节果蔬、瓜类等;五是大力发展可深度加工增值产业,打造品牌,创建优质食品基地。同时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抓好产业区域布局,发展与劳力结构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做到“一县一品”,防止雷同化。特别要重视闽台合作,引进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还可以通过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形式,做到合作双赢,提高老区农业特色化水平。
      4.转变方式,大力发展集约化经营
      针对部份老区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状况,要大力推进“家庭经营集约化,适度规模组织化,联合互利合作化”。要实现这三个“化”,关键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农业,通过龙头带动,走公司十农户的路子。我市平和的�溪蜜柚之所以能形成较大的产业,走的就是这条路子。要进一步提升家庭经营责任制的水平,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山海综合开发,做到“调结构、重科技、显特色、适销路”。
      为解决部份老区土地抛荒问题,在经营方式上要提倡适度规模组织化。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推动老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利好政策,在“自愿、互利、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和经验,要以加工企业和经销户为骨干,以自愿参与的农户为成员,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建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5.扶贫助弱、促进贫困群体增收
      老区农村中因病、因灾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群体,大约只占总户数的5-10%,但这部份人要实现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既要注意“访富问路”,更要注意“访贫问苦”。加大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工作力度,坚持领导挂勾,部门帮扶。切实从项目资金、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信贷服务等方面,增强老区的造血功能。
      总之,要确保老区农民持续增收,必须进一步加强老区投入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议各级财政要建立老区发展基金,加大政府对老区的扶持。同时,还要加大老区对外开放力度,创造条件吸纳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及老区群众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还要加强老区农村产前产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农村六大员”、“新农合”、“新农保”等保障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千方百计促进老区农民持续增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