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蓝色家园” 打造“碧海银滩”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漳州是福建省的海洋大市,全市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1.23万公顷,海岸线长715公里,拥有厦门湾(南岸)、东山湾、诏安湾等20多个天然港湾,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海西建设、漳州先行”的工作要求,加快实施“依港立市”战略构想,海洋经济正成为漳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09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7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7.8%。但是,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陆源污染日益严重,盲目追求生产数量和规模的落后养殖方式使沿海重点养殖水域水质受到污染、生物质量下降,海洋生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加快建设“生态名市”,确保我市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以来,我市着手实施“碧海银滩”行动计划,通过市政府牵头,各沿海县(市)、乡镇以及公安边防、环保等各相关部门和沿海村两委全面动员,密切配合,相互联动,对全市重点滨海旅游区、重点养殖区、重点渔港和临港工业集中区海域环境开展重点整治,努力从根本上改善我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全市海洋环保工作呈现出目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的良好局面。
一、突出重点,狠抓海洋保洁措施的落实
一是治理“海漂垃圾”。在漳浦县的前亭镇和东山县的陈成镇澳角村建立“海漂垃圾”整治示范点,在各沿海乡镇成立海上保洁队伍,建立工作责任制,雇请保洁人员常年开展海上垃圾的清理和打捞工作。至目前,全市共雇请保洁员772名,在沿海设立“海漂垃圾”收集点51处,共打捞处理“海漂垃圾”3675吨。二是开展渔港保洁。成立渔港保洁工作队,全面清理渔港及避风港内的废弃渔船和设施,将废弃物打捞上岸集中处理。为作业渔船配置不可降解的垃圾收集桶,统一回收不可降解的船上垃圾,并上岸集中处置。在港区设立永久性垃圾收集点,集中垃圾并转运至垃圾处理场填埋或焚烧。目前全市已清除废旧渔船541艘,无偿为渔船配置不可降解垃圾桶1292个。三是加强临海工业集中区海洋环境保护。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漳州古雷港口经济区等主要沿海工业集中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目前,在沿海地区已有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二区污水处理厂、龙海市角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5个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污水处理规模约为4.1万吨/天。在建及规划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还有14个,近期污水处理规模为55.6万吨/天。各工业区按照本区的主要功能,对本区的主要污染源种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污水达标排放,效果明显。
二、标本兼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在抓好海洋保洁各项措施落实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种综合性措施,修复海洋生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根本上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是实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认真组织开展联合国“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东山———南澳生物洄游走廊示范区建设。通过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联合执法检查、打击违规捕捞作业以及海洋资源恢复、增殖放流等工作,不断改善海洋物种生存环境。同时,与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加强厦门湾海洋综合管理,在保护中华白海豚等珍稀动物以及共同加强九龙江和厦门湾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强化协调与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开展无居民海岛保护。陆续在诏安县城洲岛、漳浦县菜屿列岛和南碇岛开展无居民海岛保护工作,其中诏安县城洲岛被列为全省首批保护的试点海岛。诏安县成立了“城洲岛特别保护区”,并制定了《诏安县城洲岛特别保护区工作实施方案》,设立保护区界碑,建立常态化海上巡查和登岛检查制度,加强对海龟产卵场的保护和恢复,组织海龟放流,开展人工鱼礁建设,保护区域内的渔业资源。三是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全市共设立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5个,各保护区均纳入规范化管理,有效维护海洋生态稳定,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示范带动,加强重点海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为加快推进海洋环境整治与海洋修复工作,我们以实施东山(金銮湾、马銮湾和屿南湾)“三湾”整治和八尺门海域整治生态修复2个重点项目为抓手,对重点海域进行集中性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自开展海域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以来,通过对养殖集中区、旅游区、航道和重点渔村进行集中环境整治,并根据养殖容量合理压缩养殖规模、落实养殖规划,使区域内海洋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东山“三湾整治”项目已清理海上吊养813亩,拆解定置网36张,63家鲍鱼养殖场314支进排水管线和数以万计的木桩被清除或深埋,三湾面貌焕然一新。八尺门整治项目,清理泡沫78车、清理废弃竹竿24340根、拆除定置网25槽、围网11槽,整治核心区域范围内已清退吊蛎1400多亩,清退网箱132户、2259口,转移网箱38户、1590口,并在云霄竹港、八尺门海堤两侧建立海漂垃圾清理示范点,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定期清理海漂垃圾,并将收集的垃圾集中上岸转运处理,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同时,在海区内种植红树林14万株,养殖菊花心江篱1846亩,在海上吊养龙须菜170亩,增殖放流鱼苗4万余尾,有效改善区域内海洋物种的数量和结构,恢复生态环境功能。经过整治与修复,该海域生态环境已明显好转。通过连续6次的环境监测,该海域环境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悬浮物等监测指标已达到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无机氮、无机磷以及微生物指标中的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等指标呈大幅下降趋势,其中,无机氮下降83%,无机磷下降48%,粪大肠菌群下降53%。
四、转变观念,创新海洋环境保护机制
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挖掘和拓展工作内涵,努力做到“四个转变”:一是将局部的单项整治转变为区域性的综合治理。把整治对象从以往孤立的一个局部海区或项目转变成对整个海湾海域的整治,将整治内容从过去单纯打击违法用海和破坏海洋环境行为转变成全面整顿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系统的立体整治。如一方面通过清理海上违法养殖设施,清除各类排污管道,恢复自然景观,另一方面,种植红树林、增殖放流等修复措施随后跟上,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二是将单一的海洋部门行动转变为涉海各部门的协同作战。扭转过去海洋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形成政府牵头,跨部门、跨行政区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既节省行政成本,又提升整治效果。三是将政府行为转变为公众自觉参与的社会行为。通过订立乡规民约,成立专业清洁队伍定期清理,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确保清理成果;通过聘请整治区的群众代表为监督员,对各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实现社会监督。四是将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形象工程”转变为“惠民工程”。开展海洋环境整治不只是停留在说教式的宣传、突击性的检查评比上,而是注重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百姓切实体会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好转,不仅仅是“面子好看”,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使群众真正从内心里拥护、配合这项工作,从被动的清理对象变为主动的推进力量,确保海洋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效果更加长久稳固。比如,八尺门海域生态修复后,保留下来的网箱养殖水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养殖收益明显上升,养殖渔民尝到了甜头;东山“三湾整治”后,滨海旅游景观和环境得到大幅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7.2万人次,旅游收入4.9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了16%和15.4%,同时吸引了4家旅游企业投资落户东山,为周边的群众以及餐饮、住宿、交通等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
海洋环境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漳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名市为目标,以开展海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为重点,认真落实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考核指标要求,着力创新,持续推进,确保我市海洋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