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一)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两岸一家亲(一)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江 奇发布时间:2012-02-29阅读次数: 次

 

      四月樱花满山野,五月桐花飘如雪。五月之初,春意尚浓,我随陈易洲副主任率领的漳州市文化交流团赴台湾,从北到南考察交流七个县市。一路走来,受到台湾地方官方人士、民间代表及在漳投资台商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大家叙乡情,交朋友,谈合作,谋发展,短短十天,满载而归的是浓浓的故乡情。
      (一)林语堂的故乡情
      五月四日下午三点,从台北松山机场出了关,入住圆山饭店,当夜在雨中逛了士林夜市。第二天,安排的第一项内容是参观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原籍漳州市天宝五里沙村,1895年在平和县坂仔乡出生,10岁时离开家乡到厦门、上海等地求学。对于这位漳州先贤,我们这代人大都是从中学课文里的鲁迅先生那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初识他的。这篇大作批判林语堂的“幽默”,提出痛打落水狗的名言。从课文注释里:我们知道了林语堂是“反动文人”。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读的书多了,我才略为了解他与鲁迅之争的是是非非,才知道他是一位集语言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对他怀有了敬仰心情。
      早上九点,从圆山饭店出发,才十来分钟车程,便到了阳明山仰德大道二段141号,只见在绿树掩映下,一座蓝色琉璃瓦、白色粉墙、深紫色圆角窗棂的庭院,这便是林语堂故居。也许来得早,没有游客,庭院显得十分幽静。从西式拱门走进,穿过回廊,可见透天中庭。四合院式的天井,一角是翠竹、奇石、游鱼的造景,回廊是西班牙式的螺旋廊柱,整座中西合璧式庭院,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庭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林语堂1936年移居美国,许多人劝他入美国国籍,他认为美国不是落根的地方,于1966年6月自美返台湾定居,选择此处作为最后的居所,是因为这里的山水与故乡十分相似,地名“永福里”得名于当年迁台的福建人聚落,有“永远的福建”之意。
      两年前,我曾来参观过这里。那时讲解员带我们从会客厅、书房、卧室、餐厅及著作展览厅一一作了详细的介绍。如今重访,这里的一屋一室,一桌一几,一书一画,还是静静无言地诉说着原主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与初访不同,我惊喜发现,在作品展览厅展柜中,有一尊与我办公室书柜里一模一样半身铜雕像――林语堂先生面容祥和,嘴里叼着烟斗,一副悠闲舒适的神情,底座镌刻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金字,准确生动的概括他的人生性格和重大贡献。
      这尊铜雕像,是2007年12月在漳州举行的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特作的纪念品。如今,它摆在这里,不是很显眼,一般的游客也不一定注意,但我深知它饱含家乡漳州人们对于这位乡贤的敬意与怀念之情。漳州人十分感谢他一生中浓浓的故乡情。在《说乡情》中,他说“少居漳州和坂子之乡,高山峻岭,令人梦寐不忘。凡人幼年所闻歌调,所见景色,所食之味,所嗅花香,类皆沁人心脾,在血脉中循环,每每触景生情,不能自已。”1967年,半个世纪没回过故乡的林语堂对《台湾日报》记者自豪地说,“我的故乡是天下最好的地方,那里高山峻岭,毓秀钟灵,使人胸境开阔。我感受到:走遍天下,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比我家乡的崎岖山道过瘾,也没有一栋高楼比家乡的高山巍峨。纽约摩天楼再高,但与我家乡的丛山一比,何异小巫见大巫,这是'尺寸'不同呀!”他在76岁写的《我的家乡--漳州》中感情缠绵地说:“家乡的景色,使我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之间听着车马喧嚣,恍然若有所失,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就这样,林语堂无论走到哪里,在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明古国时,不时地宣扬富有特色的闽南文化,为故乡漳州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走出展厅,我一个人漫步在故居的庭院,雨后的庭院空气凉爽,绿荫葱葱,东北角一棵大树吸引了我,走近一看,那是一棵榕树,故乡的树。大约半个世纪的树龄,十来米高,六七十平方米左右树冠,枝繁叶茂。站在树下,我想,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是人之常情,一位长期离国离乡的游子,诸多原因使他只能在隔着浅浅的海峡,以故乡之树寄托思乡的愁绪!
      当然,写作过《生活的艺术》的他,最推崇的“闲适”,最懂得如何生活。于是,听乡音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在《说乡情》里他动情地说:“我来台湾,不期然而然听见乡音,自是快活。电影戏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说出闽南话。坐既定,隔座观客,又不期然说吾闽土音。既出院,两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装白衣红裙,在街上走路,又不期然而然,听她们用闽南话互相揶揄,这又是何世修来的福分。”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他不仅把听乡音的快乐列在其中,而且还摆在第二和第三位“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一种语言一直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之中,可以无时不刻带来快乐,那是何等的力量。
      离开大榕树,旁边有小小木栈道,可以通往故居下面的后园,在龙柏、黄榕、玉兰树、桃树、茶树等各种佳木的掩映下,一个长形墓体平铺在草地上,上面镌刻着国学大师钱穆题写的“林语堂先生之墓”几个大字。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在香港病逝,按照先生遗嘱移灵台北,安葬于这里。整个墓园没有高台,没有墓碑,在袅袅山岚中,特别静谧肃穆,很符合他在《生活的艺术》所说的“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墓地的视野极佳,白天头顶朗朗云天,夜晚俯瞰山下华灯;近看西北观音山,远眺海峡西岸。葬之高山,思我故乡。故乡情、中国心,林语堂留给我们太多的景仰,太多的感受。
      (二)拜访江丙坤先生
      到台北的当晚,中国国民党中常委、海基会顾问江硕平宴请我们,并告诉江丙坤董事长第二天下午会见我们。江丙坤先生是中国国民党副主席,他每天要处理许多大事要事,且我们在台北仅一天半时间,他专门安排出时间与见我们见面,大家都很高兴。
      海基会全称为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海基会接受“陆委会”委托,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谋保障两地区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愿景是“协商互动,促进交流,服务民众,和平两岸”,首任董事长是辜振甫。江丙坤2008年5月接任海基会董事长至今。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江丙坤董事长做事严谨周密,讲求效率,无论大小事他都喜欢亲自过问。任“国贸局长”时,每当遇到业务上的问题,他往往跳过组长、科长,直接把电话拨给负责承办的科员,有时甚至亲自追要公文,完全不像一个局长,人们戏称他为“江科长”。他工作起来非常拼命,经常把公文装在一个红色带轮子的大行李箱里带回家批改,在车上、飞机上也照常工作,而且速度非常快,批示一份公文平均只需两分钟。岛内有一本写他的书,就叫《拼命三郎》。江丙坤先生就任董事长以来,海基会与海协会举行了六次“江陈会谈”,为两岸和平发展作出了贡献。
      5日下午4时,我们准时到达民生东路三段156号办公大楼,乘电梯上17楼,这便是海基会的办公楼层。在我的想象中,海基会应该有自己漂亮的办公楼,没料到,却与众多公司合楼办公。其会见厅也较一般,墙正中挂“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会牌,两侧墙几幅书画,柜上几项摆件而已,其装饰与大陆县级水平差不多。然而,会见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周密,两位处长已经在会见厅门口迎候,客人沙发上的茶水、资料都准备好了。与两位处长交换名片,陈处长说他祖籍是泉州的,用闽南话交谈起来,倍感亲切。
      约过十分钟,江丙坤董事长来了,一一与大家握手问候。江丙坤董事长的形象,在电视里看过上百遍了,但与他见面握手,还是第一次。他一米七五左右身高,身材壮实,岁月在他的脸上布上细碎的纹路,但怎么看也看不出已经年近八十。大家落座后,他说,“对大家的到来,特别表示欢迎!我们都讲同一种语言,格外亲切。”他说起话来简洁明了,逻辑性很强。他先介绍海基会的情况:“今年,海基会刚好成立满20周年,我们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同时也颁发“两岸和平特殊贡献奖”给辜振甫董事长(由其夫人代领),感谢他在过去主持海基会时奠定今天的基础,这3年两岸关系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我是2008年5月26日到任,5月29日就接到海协会同意恢复制度性协商的函,至今快满3年,期间,两岸举行了6次会谈,同时签署了15项协议,发表了1项公示。这15项协议都与经济有关的。我们希望把两岸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个距离不仅仅是地域上、空间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我想这是大家的愿望。两岸能创造更多的人员交流、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的福祉。”
      他对福建发展十分关注,他说,过去台商都是到广东、长江三角洲去发展比较多,现在,自从“海西”这个概念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出来,我相信整个福建与台湾的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福建实行优惠政策,先行先试,将吸引更多的台商回到福建来发展。
      他对两岸前景十分看好,认为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两岸关系进入了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大家认同感很高。最近,阿里山小火车出了点事故,我希望通过各位告诉大陆的朋友,不要受这件事的影响,放心到台湾来旅游。也祝大家考察一路平安!
      会谈中,他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帮助他解决族谱断线问题。他说,过去他有机会回到漳州平和大溪镇江寨村,虽然找到根源,但有断线,接不上去,不晓得怎样去找这断线,究竟是断在什么地方,现在还在努力寻找之中。
      代表团团长陈易洲代表大家对江丙坤董事长的接见表示感谢,在简要介绍了漳台联系的近况后,他说:“董事长谈到您的族谱当中有断线,我们今天来的人员中有一位是漳州图书馆馆长,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漳州2007年举办一个漳州与台湾的族谱对接成果展,把明清时期迁台98姓的资料作了一些整理,每年有1万多台胞去参观,通过我们的帮助,很多都可以找到他们的根源。族谱馆现在也上网了。江董事长很忙,我们会尽可能跟您的宗亲联系,尽力把您的族谱梳理完整,尽量让您不遗憾。”
      愉快会谈结束了,代表团向海基会赠送新版的《漳州府志》和漳窑“克拉克瓷”。江董事长也向代表团赠送了海基会成立20周年邮册和台湾茗茶,并与大家一一合影留念。
      离开海基会,我一直为江董事长浓浓的故乡情而感动。2005年3月,他率国民党参访团首访大陆。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漳州祖地行之后,时隔一个月的5月21日,江董事长也偕夫人陈美惠、长子江俊德踏上了到漳州平和的“寻根之旅”。原来江丙坤董事长祖父江屋是从台湾彰化搬到南投县,其父亲曾经多次到彰化寻根,皆未找到祖父是从哪一个江氏家族分出来的。只知道江氏的祖先牌上有‘平和’两个字。2005年10月,中共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等人到台湾访问,交谈中他才知道漳州有平和县,而平和县江寨村的开基一世祖是江肇元公,与台湾江氏族谱中记载的一世祖肇元公正好吻合。后来经过有关方面的查证,证实他的祖先来自福建省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那时,江丙坤回到江寨村,祭祖后,在祖祠外大埕发表了还乡感言,他激动地说:“终于找到自己的根,完成寻根之旅,内心特别高兴。”但江寨村是江氏一世祖江肇元的开基地,其后裔在13至15世时,好几批几百人迁移台湾彰化、南投和桃园等地。江丙坤董事长其祖是谁,何时迁台,确实存在“断线”问题。如何使江丙坤董事长认祖之梦更圆,回漳州之后,我们应努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