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摘录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为适应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思想观念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要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管理主体多元、服务方式多样、运行机制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
1.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出发,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增强政府管理服务能力。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发展壮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断增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管理责任。
2.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平等对话沟通机制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试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控,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体系。加强对社会治安问题重点地区的综合整治,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建立社会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机制。健全社区工作者选聘、培训、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各类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放开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完善非赢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4.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发挥部门依法处理矛盾事项职能作用,完善人民、司法、行政等多种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解决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企业重组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防止建设单位和企业新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抓紧完善利益协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应急管理机制,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访群众、机关干部带案下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信访工作制度,提高信访事项一次性办结率和息诉息访率。重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和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收入差别扩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