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访谈系列(摘编)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开栏的话: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号角。
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
问: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你怎样解读?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令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群情振奋的大事,也是令广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大计。从全会公报中我们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至上”是其应当首重的建设理念。
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应强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民群众主要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旦他们进入精神财富的创造领域或者说进入文化产品的创造,我们往往冠以“草根”之名,如草根诗人、草根歌手等等。但是,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为此,全会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其实,对于我们文化产品的创造者而言,在产品内容上还有个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之关系的问题,还有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谐而庄、由野而文的过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就要重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要求。
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显然体现了“人民至上”,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答:首重“人民至上”还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一种生存需求,是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一定高度并追求更高幸福指数的需求。实质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而言,不是“量”的增容而是“质”的锤炼,这尤为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先行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此外,首重“人民至上”也意味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问:你提到要创造文化新的辉煌,是否可以理解为要提升我们的文化创造力?
答:建设“文化强国”,对于文化工作者而言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我们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创造,我们需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出现,但即便在分工明晰的今天,“文化创造”也不是文化工作者的专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民大众更能敏锐地感受时代的脉动,对时代脉动的敏锐感受也更能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我们理应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我们也看到人民群众自主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创造的积极参与也必然使文化工作者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肯定地说,首重“人民至上”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依托和坚强保障。
凸显文化对中国未来发展关键意义――访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教授
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探讨文化问题,并第一次以全会名义作出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繁荣的重大决定,对此你怎样看?
答:这次全会凸显了文化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显示了
中国社会面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战略。从今天来看,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都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也需要更多的文化的指引和激励。三十年来,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奥运和世博之后,我们已经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面临着新的机会和挑战,在这里,文化已经成为迎接未来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民族的复兴也需要中国文化复兴的引领和提升。《决定》正是在文化问题上提供了全面的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的解决方案,也为今后十年的文化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鲁迅先生1908年曾经认为中国文化的未来理想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目标实现的现实性。
问:为什么文化问题会成为全社会如此高度关注的问题?
答: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完整的。这也需要深刻地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在对于文化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总体的战略。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首先,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从而提高人民对于社会的认同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它会为社会的各种心理焦虑和转型期的问题提供新的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文化被普通人所分享,让文化的力量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其次,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如何突破瓶颈,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也面临文化方面的新的突破的要求;同时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文化和科技整合的走向。这就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新的进展。
再次,文化“走出去”,也需要文化方面的新发展。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对话,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中国发展和崛起的过程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文化支撑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些问题,全会的《决定》意涵丰富,以战略眼光解析并指明了未来发展的路径,为未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问:你怎么看文化体制改革?
答: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让我们的整个社会的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的需要。理顺体制机制,既要对文化发展的路径有全方位的认识,也要对当下出现的一些不适应今天中国状况的问题有深刻认识和具体的解决办法。首先,文化发展需要人才的保证,改革体制,就是为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第二,文化发展的标志就是文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展现,这需要有优秀作品的出现。无论是文化服务,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或是文化“走出去”,都需要有好作品。体制改革也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决定》在这一方面也有深刻的论述。
问:你在大学中任教,你认为大学在文化发展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大学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为文化发展准备人才,大学的人文和社会学科为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持,而大学的多学科的特点更为文化发展提供科技和各种专业的支持。大学也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今天我们需要大学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为学生带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的土壤,也需要让学生有深厚的人文和社会的素养,同时更多地鼓励创新的文化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探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题,为正在强势前进的中国出版业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当好文化改革的主力军!”日前,柳斌杰在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相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用这样铿锵有力的话语向全行业发出了热切的号召。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出版业乃至整个文化行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柳斌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探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出版工作者,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用实际行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否则将愧对我们的这份事业。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任务。六项任务都非常重要,相互关联。在我看来,其中的根本问题还是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没有深化改革,其他方面都会落空。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使得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或者有些文化产品虽然在数量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其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深化改革,解放创造力,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就能得到相应的解决,从而使中华文明实现再度繁荣。
记者:出版业将如何落实全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六项任务?
柳斌杰:一是清理思路,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全会的决定中去。
二是梳理工作,把涉及全会决定方面的工作理一理,做到的继续巩固,做得不到位的继续改善,做错的立即纠正过来。
三是调整规划,将我们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规划做进一步的调整,使其能同全会提出的2020年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相结合、相衔接。
举例来说,出版业今后还需要继续调整结构,主要包括:
――调整企业结构。解决过去出版单位散而小的局面,组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产业集团,培育新型战略投资者和市场主体。目前国家三大出版集团已经组建,今后将继续做大做强;地方出版集团将继续通过重组集中力量,建成骨干企业。
――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当下出版物重复雷同、市场需求度不高的局面,满足更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要,生产分众化、对象化的多元出版产品。
――调整行业结构。过去以传统出版为主,形成了大批出版单位,现在需要按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打造新型新闻出版平台,实现传统结构向新兴结构转换。最终目标是,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生产出更多优秀的精神产品。
记者:全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出版业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点?
柳斌杰:和其他行业不同,出版业不仅自身要学习好六中全会精神,还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贯穿到整个出版业的所有活动中,体现正确的价值观。
精神是“魂”,各种载体和渠道是“体”,魂要附在体上才有活力。精神来自内容生产,所以我们要鼓励全社会参与文化精神和文化内容的创造。举例来说,我国现在每年出版文艺作品4000多部,其中长篇小说达3000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然而其中还缺乏传之久远、影响力大的精品。今后我们要下工夫推出有更多文化传承价值的精品,更好地发挥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作用。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推动下,全党范围内都开始重视文化发展的问题,新的局面即将形成,出版业一定不能错失这次机遇,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文学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学肩负着神圣使命。中国作协和广大作家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学习好,领会好,在文学工作中贯彻落实好。”谈到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向记者如此表示。
记者:您如何看待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李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战略全局谋划文化建设,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自信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次全会如同延安文艺座谈会一样,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记者: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多出好作品方面,中国作协都有哪些重点部署?
李冰:首先要在文学工作中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引导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目前我国文学创作很活跃,新作品很多,但是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我们要加强对创作的引导,实施文学精品战略,不断探索催生精品力作的体制机制。要继续实行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不断拓宽作家深入生活的途径和方式;继续实施重点作品扶持工作,不断提高作品的创作水平;继续加强文学评论,增强文学评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继续推进文学评奖的改革,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文学评奖的公开公平公正。
记者: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中国作协有何考虑?
李冰: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道,是实现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我们将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争取尽快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的改革政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推进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及所属报刊社网的改革,探索办报办刊办社办网的新模式。作家出版社已完成转企改制,今后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努力做大做强。要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记者: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请介绍一下中国作协在建设高素质文学人才方面的情况。
李冰: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学人才队伍,是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已经制订了一个《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实现高层次文学人才数量稳步增长,逐步形成引领文学事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方阵。
同时,还要加强文学“塔基”建设,使大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要把培养各文学门类领军人物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通过“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着力造就更多的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造就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家、名家。
(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