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九龙璧”的开发利用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追溯“九龙璧”的开发利用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磐 石发布时间:2012-04-19阅读次数: 次

 

      (一)开发利用的启蒙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一万年前),华安先人已开始利用此石硬度大的特性用作工具。
      证据有二:一是在仙字潭的石崖上所琢刻的象形字;二是在离仙字潭约5km处考古队发掘出旧石器时代的“工具残片”遗迹。1990年以来,华安县文物工作者分别在仙都、华丰、良村、沙建等地出土采集旧石器60余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教授鉴定,这批旧石器时代的残片遗存年代至少为一万年前。这在福建省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福建大型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末期。2000年3月,李其团特邀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克樵研究员到华安县博物馆,一起对这批出土石器一一进行石质鉴定,认为:考古专家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砍斫器、刮削器、石片等旧石器都是三叠纪下统溪口组钙硅质角岩[现定名华安玉(九龙璧)]打制而成。因此,可以推定:华安玉(九龙璧)是华安县境内古人类利用其硬度大的特性作为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
      (二)开发利用的起步阶段:唐、宋、明、清时代,华安玉(九龙璧)已被作为“石玩”。记载及证据如下:
      1、唐朝,闽越族或畲族土民,行政管理以“茶烘”(现华丰一带)为中心,故此石曾有“茶烘石”之称。
      2、南宋末至元朝初。南宋大臣、理学大学士魏天忠带眷属居华丰,家有玩石之好,所玩之石应是“茶烘石”。
      3、至明代,此石及山、溪、岩壁所构成的雅致风景已为民间和学者看重。据史记:明正德8年(1508年)乡民陈草峰兄弟筹资重修“草�亭”,据福建省民政厅《名胜古迹调查报告》(民国年间)中记载:“草�亭,石宝镇草苑社内,有一巨石,结成石佛、石龛。临江边,风景甚佳。”该渡口现称“观音渡”,为漳平、华安两县交通要隘。至今,此亭虽不存,但存有此石雕的圆形石香炉一座,为明崇祯8年(1635年)雕造,虽无铭文,但访村民,皆言:草�亭内,不仅巨石上有石佛、石龛,还有石柱,皆在文化大革命浩劫中被推入江中,不知所踪。可见,明朝的华安人已把奇石奉为神明顶礼膜拜。民间所称“罗汉石”、“梅花石”、“米筛石”、“石臼石”等肖形雅石名称众多。
      自大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崇祯改元戊辰(1628年)之仲春,发兴为闽广游”,始有此石完整的文字记载。该年四月初二,徐先生抵华丰,滞留两天。其感有二:一是华丰“重滩叠溜,若建溪之太平、暗滩者,不胜数也”,说明徐先生所见华丰滩叠比建溪险且多,数不清;二是华丰之滩叠“皆以石脊悬泻,舟楫不能过,便舍舟逾岭”,到岭顶,“则溪水复自西来,下循山麓,俯瞰祗一衣带水耳。又五里,则颓然直下,又二里,抵溪。”这一河段指的是从航公濑至近新圩的铜头、三花、二溪。观此险谷,他发出感叹:“凡水惟滥觞之始,不能浮槎,若既通,而下反阻者,止黄河之三门集津舟不能上下;然汉、唐漕缆迹忧,未若华丰自古今竟无人问津之时。”徐先生将当今地质科学的河流地质作用在九龙江北溪的华安段“u”型谷、“v”型谷展述得活灵活现。可惜,徐先生于崇祯3年(1630年)再赴华丰,崇祯6年(1633年)三赴华丰,至今还未追求到他留下的笔迹。
      古自徐霞客,今至地质工作者,均究其华安玉(九龙璧)观赏石成因:福建省第二大河――九龙江北溪华安段的“u”、“v”河谷的河流地质作用造就华安河段急流、险滩、悬崖的人间奇景!造就巧夺天工的人间奇山异石。
      清朝乾隆盛世,玩石水平已大有长进。查证华安二宜楼建成于清乾隆35年(1770年),在当今的土楼民俗展览馆展示的一块玩石[其石质经鉴定为华安玉(九龙璧)],已配有座架。华安乡民也常在门口摆石当�,坐得油光滑亮。可见,其石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已显现。
      (三)开发利用的市场化开始阶段:揭开华安奇山异面纱的第一高人当属民国时代的黄仲琴教授。
      黄教授于1913年6月29日至7月16日两次赴华丰,观后著有《华丰观石记》与《华丰观石后记》,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石”、“罗汉石”、“春臼石”等奇石异形,还述及华丰已有人买卖奇石。篇后段述:“石之至奇岂将终秘?璞不长埋,其留有待。”他深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地质科学的发展,剖析其成因,开发利用其资源,指日可待。
      (四)开发利用的全面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年来,玉、石俱盛,享誉全国,步入开发利用“华安玉”玉雕、“九龙璧”观赏石的高峰期。
      六十年代的华安人面临缺电少水,首先想到的是在九龙江北溪华安段拦河筑坝,建成“华安水电站”。使有史以来黑暗的山区见到了光明。
      七十年代省地质局优先派入区域地质调查队对这一带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披星载月,风餐露宿,进行了地质填图,初步圈定华安县境内沉积变质的条状带钙硅质角岩出露面积达104km2,并初步揭示了这一岩石的成因――属海相沉积(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后经燕山期(距今    一亿六千万年)岩浆烘烤发生热液变质(简称“玉化”)而成的钙硅质角岩。
      八十年代,又有省地质局水晶站王仁民工程师提出命名“九龙碧”,“九龙玉”的思路;1991年张华南工程师在挂职华安县副县长期间,在收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于1993年春比较系统地整理成《华安县地质资源概况》,其第三章第一部分专设“九龙璧”章节,对其分布、特征、储量估算及开发利用前景等内容进行阐述。后又写了专论《华安县“九龙璧”地质成因及其特征、应用的探讨》,使其资源研究进一步深化。王仁民工程师于1996年11月也写成《论中国九龙玉及其开发工程》。时任漳州市地质矿产局局长的李其团高级工程师从1995年起抓住改革开放、《矿产资源法》实施的大好背景,协助华安县政府系统地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申请勘察资金投入以绵治为主的四处华安玉矿区勘查,并撰稿编著《福建华安玉(九龙璧)资源总论》(前后刊登于《福建矿业》、《福建地质》),为系统地准确地表述华安玉(九龙璧)打下祥实的地质科学理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复苏,并步入繁荣,华安奇石逐步使人们认识到有潜在价值,但其名众说纷纭,古有云石、梅花石、茶烘石……近有九龙碧、九龙玉、九龙璧……时任华安县委林晓峰书记、谢毅泰县长把此课题提到县委常委会上专题研究,并特邀李其团参会,作出了举办华安县首届奇石节和邀请国家级的专家为其定名等项重大决定。2000年1月3日,华安县举办前所未有的“首届奇石节”,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宝玉石协会和省、市数十名地质专家齐聚华安县城,尤其是国土资源部派出曾绍金司长作为部长代表出席并接受华安县的样品捐赠。会间,同时举办“华安玉定名研究会”,由李其团撰稿的“关于福建华安玉定名的意见”由京、榕、漳三地九名专家签名认定;同时,由他撰稿的《2000年中国华安玉奇石节评定原则》分玉雕和观赏石两大类制定的七条评定原则经奇石节评定委员会修改认定后付之实施,评出玉雕类一等奖“雄鹰”与观赏石类一等奖“巍巍昆仑”分别在当日举办的拍卖会上以28.8万元和168万元成交。
      由于历届华安县领导的重视和华安人民的不懈努力,漳州市委、市人大、政协、政府的大力支持,十九至二十世纪,从“九龙璧”观赏石到“福建华安玉”玉雕、石材接二连三地赢得全国的公认:
      1.1990年“九龙璧”观赏石作为福建奇石代表作送赴第11届亚运会观赏奇石展览,获“中华十大奇石”之一的称号。
      2.1992年在“华安九龙大观园”论证会上,华安县政府首次布设“奇石大展厅”,展出奇石百余件。厦门大学卢善庆教授观后赞不绝口;吕良弼先生挥毫题写“石魂”,边附“读石”小款。
      3.1998年3月11日,华安九龙璧(编号:g3576)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等权威单位评为首批中国名特石材83种之一。
      4.1999年,在昆明世博会奇石展上,“九龙璧”观赏石获银奖。此后,在第四届中国名人藏石精品展获一等奖;在首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奇石展获一等奖;……
      5.2000年1月3日,华安县举办有史以来最隆重的“首届中国华安玉(九龙璧)奇石节”,展示了以农械厂为中心的玉雕工艺美术和各种观赏奇石,标志着华安玉雕工业的兴起和观赏石市场的形成。到会专家、政府要员和公众称之为“审美大餐”。
      6.2000年2月,在全国第二届“国石”研讨会上经全国3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认真评议,分专家票和公众票两种推荐票投票,以华安玉玉雕和奇石均有为特色,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推荐为中国国石候选石(共10种)。2000年2月24日由中国宝玉石协会颁发证书。
      7.2001年1月19日,华安玉被北京晚报刊列为中国九大名石之一;同年7月1日被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八闽名石”;同年7月26日漳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华安玉为漳州市“市石”。
      8.2006年4月起,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晓峰,时任市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易洲为主倡议筹建漳州市石文化协会,任务是弘扬漳州石文化,引向产业化方向。列入市文联所辖第十三个文化团体。6月召开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协会领导班子,李其团等八名被选为会长、副会长,许火沐兼秘书长。2011年1月该会批准成立“漳州市石文化协会观赏石研究所”,康莉莉任所长。
      9.2006年10月2日至1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协,华安县政府、台湾国际盆景奇石协会等单位主办,举办了“海峡两岸漳州首届奇石展”。全国三十多种观赏石汇聚漳州同台展出。
      10.2009年10月由漳州市石文化协会会长李其团、副会长王天然主持,副秘书长郑建勇为主执笔,起草《福建华安玉(九龙璧)观赏石分类及其鉴评标准》(初稿),经协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并吸收部分观赏石资深石友参会多次征求意见,发挥集体智慧修改后,报经名誉会长林晓峰、陈易洲修改、审定后公布实施。该《标准》(初稿)的问世推进了九龙璧石文化理论上的升华,使九龙璧观赏石的鉴评首次有了依据。
      11.2011年5月后为推进《标准》的实施,由漳州市石文化协会组织培训、考察、研讨、交流的基础上评定首批12名漳州市九龙璧观赏石高级鉴评师,并经市文联审批,颁发证书。
      12.2011年7月在漳州市石文化协会筹资和主持下,继漳州市观赏石协会编纂的《华夏奇石九龙璧》画册后,用10个月时间又编纂漳州玩石以来达到一流水平的《海西瑰宝・九龙璧》,中国观赏石协会寿嘉华会长题写书名;漳州市石文化协会名誉会长林晓峰、陈易洲分别撰写序一、序二。
      在此编纂期间,漳州市石文化协会向中国观赏石协会提出:九龙璧观赏石的主产地是华安县。它不仅是海峡西岸的观赏石瑰宝,而且应列入中国观赏石名录,可与太湖石、灵璧石、英德石、雨花石媲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