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历史上的科考“三鼎甲”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第一、二、三名,为一甲,仅三人,称“赐进士及第”。明清之后,民间习惯用语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1、状元。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录取状子上的首名称为“状头”,后雅称“状元”。漳州历史上有两名状元,文状元一名,武状元一名。
林震,明长泰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一甲第一名。
另:黄思永,宋龙溪人。宋赵�祥兴年间(1278―1279)释褐状元。《漳州府志》载:旧传宋末帝避兵至漳,策士于甘棠溪,以丞相陆秀夫知贡举。黄思永对策陈恢复大计,极剀切,擢状元及第。
李威光,清平和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恩科武状元。
2、榜眼。始见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榜眼,意思是分立状元左右,如其双眼。北宋末年,以第二名为榜眼。漳州历史上有榜眼二名,文武各一名。
李贞,明南靖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一甲第二名。
黄国梁,清平和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武科一甲第二名。
3、探花。唐代新科取士放榜在春季,“杏园宴”上,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采摘鲜花迎接状元,称为“探花郎”。当时的“探花”,只表示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名次并无关联。约在南宋末年,探花才被作为进士第三名的代称。漳州历史上有两名探花,均为文科进士第三名。
谢琏,明龙溪人。宣德二年(1427年)一甲第三名。
林士章,明漳浦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一甲第三名。
在今天的报章上常见到称名列前茅为“进入三甲”,其实是误用现象。宋代的科考,把殿试淘汰举子改为全部录取,进士按考试成绩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二等级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三等级称为“赐进士出身”,第四、五等级称“赐同进士出身”。后简化为三甲:第一、二等级称一甲,第三等级称二甲,第四、五等级称三甲。因此,“进入三甲”是列于末等的意思。而正确的说法,名列前茅应称“三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