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五)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七)台南访古怀英雄
5月11日午后到台南。这是台湾一座最古老的城市。这里有台湾第一城,第一楼,第一庙,第一祠。这么多的第一,都与民族英雄郑成功传奇人生联系在一起。
在台南市文化协会的陪同下,我们先参观台湾第一城安平古城,远远看到一个象人形灯塔似的建筑,是安平古城的地标。古城是荷兰占据时期所建的城堡,当时取名叫“热兰遮城”。1661年4月,郑成功起兵收复台湾,把城堡围困了八个月之久,逼使荷兰侵略者开城投降。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将“热兰遮城”改名为“安平堡”,四个月之后在这古堡病逝。当时的古堡在清代同治年间已被英国的炮舰所击毁,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日据时期重新修建的。
走近古堡,有一堵断垣残壁,是最原始的城墙。墙上古树盘根错节,与古城墙共同见证古堡的岁月沧桑。踏着红色砖块拾级而上,进入古堡广场,只见一座镌刻“安平古堡”石碑和郑成功威武的铜像矗立左右两侧。在文物陈列馆里,陈列着荷兰占据时期原始古堡的的模型、有关史籍资料和郑成功的墨宝。有一这首名为《复台》的七言绝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写的,诗中表达了他和将士们在收复台湾战争中披荆斩棘、排除万难的艰辛历程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抒发了他反清复明的抱负和建设台湾雄心壮志,如今读来字字铿锵,豪情满怀:
“开辟�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
走出陈列馆,站在护城墙往西远眺,那应该是郑成功当年率军登陆的海岸。忆往昔,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领第一梯队从金门料罗湾出航,四月初一日拂晓,船队抵达鹿耳门港外当天中午,鹿耳门水道满潮,顺利地通过鹿耳门,进入台江。当晚,郑军突破荷军的火力拦阻,在禾寮港登陆,扎下营寨,围攻赤嵌楼。如今,硝烟早已散尽,祖辈们浴血拼杀的声音早已消失,只剩下了一片安宁与平静。
离开安平古堡,我们拜谒了台南孔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百废待兴,其主要精力在于开发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无瑕顾及文化教育。是其子郑经继承了他的事业,采纳陈永华的建议,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把大陆教育体系移植到台湾。陈永华,漳州龙溪县人,任咨议参军,是郑氏政权的首席文官。1666年,“先师圣庙”(即台南孔庙)和“明伦堂”兴建完工,是台湾建立最早的孔庙,开启了台湾儒学的先声,故又称“全台首学”。
拜谒过孔庙,觉得有两个特色:一是孔庙的入口都设在旁边,据说全台的孔庙都这样,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二是题匾多,历代台湾地区名人政要都有嘉褒之匾,说明台湾对儒学、对孔子这位万代师表的推崇。
就在孔庙不远的开山路,还有一座备受人们敬仰的开山圣王庙,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瞻仰。
开山圣王庙也叫郑成功庙,延平郡王祠,这是全台第一座由官方兴建纪念郑成功的祠庙。入口大门处的“旨奉祀典”碑,标示着它崇高的地位。走进写有“前无古人”的拱门,眼前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入大殿,只见正中端坐着延平郡王郑成功的塑像,身姿威武,神情严肃,眉宇凝重。此时,耳边似乎隐隐约约听到他临逝之时的叹息:“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今日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及也?”站在塑像前,我们后代子孙,中华儿女联想到他的遗言,不禁感奋涕零,悼念不已!
大殿内的左壁,见一大匾,为台南市2010年刻的《开台圣王像回銮安座记》,其文载:
郑成功,福建泉州南安人,明天启四年(1624)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永历十六年(1662)薨於台湾台南安平,得年三十九。
郑成功英年早逝,却以开台勋功,奕世留芳,民间崇祀,建庙立像,名曰开山王庙。康熙二十二年(1863)台湾入清版图以后,唯以“诚心敬”“心同敬”“和心同”等神明会隐晦奉祀,同治十三年(1874)沈葆桢奏建延平郡王祠以励风俗、正人心;次年祠成,官方民间与郑氏家庙合祀,香火尤盛。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割让台湾,日本亦表崇敬,明治三十年(1897),改祠为开山神社。民国五十二年(1963)本祠重建,二年后聘请杨英风塑像,郑氏端坐殿堂,风采再现。然於民国五十四年(1965)原开台圣王神像却因蒋中正前来祭拜,而被移往祠外,始终未见回銮,迄由民间轮流奉祀,历四十载,直至民国九十四年(2005)年三月十七日,由开山王庙王添富主委义请寄祀全台唯一交谊境――(马祖楼天后宫)。民国九十六年,台南市政府尊崇信仰源流,乃请笈奉允迎回神像,恢复重祀原貌。
民国九十七年(2008)二月十七日开台圣王神像安座,万民膜拜,是为�。并赞曰:反清复明,招揽遗民;延续正朔,忠节不移。驱荷拓土,台湾肇基;儒学武风,文明初起。壮志未酬,莫论成败;英姿典范,圣像崇拜。世代更替,烟祀永在;安座护庇,化育万载。
从《安座记》中,我们了解延平郡王祠的始建与变迁,看到郑成功逝世后人们对他的崇拜与颂扬。如今,两岸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两岸的中国人应携手共进,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郑成功的民族精神更是一面旗帜。
郑成功流芳百世,功盖千秋,值得后人尊敬,但如果�有一批英勇战士的牺牲奉献,也不可能成就伟大的开台事业。为此,正殿中他的塑像左右塑有甘辉、张万礼两将军像,东西两殿分别祀有明末海疆诸臣和殉难将领114人。
甘辉、张万礼两将军塑像,甘辉掌印,张万礼持剑,前者多谋善断,后者英勇善战,是郑成功的左右手。甘辉为龙海东园村霞房人。明永历元年(1647年),他和蓝登、施琅在厦门同时入伍,参加郑成功的义军,任郑军亲丁镇、中提督;�封崇明伯,号国公。张万礼为平和小溪镇人。明崇祯间,万礼和其结义兄弟在诏安二都大山安营扎寨,聚众造反。顺治七年(1650年),万礼领众数千人投奔施琅,成为郑成功军中一支生力军,屡建战功,任后都督,�封建安伯。
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率师北伐讨清。甘辉、万礼随同出征。在攻打南京中,甘辉力战不退,左右伤亡殆尽,最终被俘,从容就义。万礼率军作战,杀敌最多,为乱箭所射而亡,英勇壮烈,可歌可泣。据《台湾外纪》载,南京后,郑成功兵败率残部退回厦门,在横竹路立忠臣庙,祀以甘辉为首、万礼次之的殉难将领十余人,也称“甘辉庙”(后毁于火灾)。可见,甘、张等众将士在郑成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因此,在建开山圣王庙塑像祭祀时,人们一并把其忠心耿耿的心腹爱将甘张二人供奉祠中,陪侍在郑成功塑像的左右。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在闽南建立反清根据地,于漳州征战集兵十余年,许多漳州子弟兵加入他的义军,成为得力干将。甘辉、张万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率将士两万多人,其子郑经又率四千官兵入台,其中漳州属各县占有相当的数量。漳州人为台湾的收复和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肯定,列于东西两殿的百名功臣,其中一定有不少漳州籍将士。天色将晚,我们来不及瞻仰拜祀,只能朝东西两殿的塑像深深的鞠躬,既是对民族英雄,也是对漳州先贤表示崇高的敬意。
晚餐由台南市文化协会宴请,主人十分热情。宾主互赠礼品。我们赠送新研制的漳州克拉克瓷盘,台南文化协会赠送“成功航行号”纸板船模型,并介绍说,“成功航行号”按照当时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战船式样复制,造成后将从台南的安平港驶往厦门、漳州、泉州的港口展示,以再现三百多年前郑成功扬帆出征的壮观场景。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