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有感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读《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有感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沈育丽发布时间:2013-04-15阅读次数: 次

 

      200多年前,蛮荒大陆上的一群乡巴佬齐聚费城,开了一个决定美国历史的大会,而这个大会不是 “团结的、胜利的、统一思想的”大会,而是一个“勾心斗角的、吵吵嚷嚷的”的大会,中途不断有人反悔、有人气鼓鼓地摔门而去,甚至数次面临着“散伙”的局面。在会议期间的3个多月里,阴云与曙光同在,妥协与原则共存,谁都没有想到,最后磕磕绊绊通过的《联邦宪法》,日后会成为美国人的世俗《圣经》,影响遍及世界。这就是《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所描绘的场景。
      在美国的建国史上,有3份文件堪称伟大,这就是《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但这部《联邦宪法》的诞生却是一波三折,险象环生,从艰难的开端,一步步摸石头过河,到各邦各代表的争锋相对、剑拔弩张,再到好不容易柳暗花明却又祸起萧墙,直到最终尘埃落定时仍有三位举足轻重的人拒绝签字。尽管如此,这样的一部宪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期盼,迎来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通读全书,收获甚多,尤其是觉得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学习精神
      制宪会议召开时,所谓的“美利坚合众国”还不存在。严格说来,费城制宪会议并不是为一个已存在的国家制定宪法,而是通过制定宪法,把13个各自独立的邦联合起来,组建一个国家。因此,所谓的“美国人”在当时不过是刚刚从大英帝国那里独立出来的那片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他们自由散漫,憎恶霸权,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没有什么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没有多少“前车之鉴”可供学习,他们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可照搬的模式,就自己学习、实践、摸索。享有“宪法之父”美誉的麦迪逊先生在前往参加制宪会议之前,还专门托身在法国的杰斐逊为其购买宪法历史书籍,临时补习功课。虽然没有一个美国经验,但有十三个邦的经验可供学习,同时还有欧洲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于是,他们从英国政治学家洛克那里借鉴了“有限政府”的理念,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那里搬来了“三权分立”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这些理论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那么多的“第一次”,让人无本可循。有些人常常喜欢不懂装懂,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更加不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无法解决问题。只有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才能解决好问题。学无止境,而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才能在遇到“无本可循”的问题时从容以对。
      二、辩论精神
      对于这次会议,制宪会议代表之一、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的《辩论──美国制宪会议纪录》是最详实的记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的主体就是辩论。的确,从1787年5月25日会议开始,一直到9月17日草案形成,期间赞成者、反对者唇枪舌剑,争论激烈,数度有代表退出会议,也多少次因这个或那个州的反对、威胁而使会议搁置,至结束,仍有伦道夫等3名代表拒绝签字。但无论是拥护宪法的“联邦主义者”,还是反对制宪的“邦联主义者”,他们都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的缔造者,因为他们的思想,都融入了美国的立国精神和立法精神。而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就是制宪代表们辩论的过程──他们就未来美国政治权力的规划而辩论,以和平的、理性说服的方式来寻求共识,探寻共同接受的权力、利益安排方案。倘若没有这样一场场吵架式的讨论,或许制宪会议会提早结束,也就不会有这样一部当时条件下近乎完美的且时至今日都不需要推翻的宪法。
      在中国,我们很少看到这样开会的。中国式的会议往往是某领导做一个指示或其他人做一个报告,然后所谓的“如有异议请提出”环节往往只是主持人嘴上说说而已,仅仅接着“没有异议请鼓掌通过”。有时会有一些修改意见提出,但基本上都是“小修不大改”。而且,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礼仪,绝不可能在这样正式的体面的会议上吵起架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人提出的方案都不会是完美的,因此,“文明”的会议与“争辩”的会议相比效果肯定相去甚远。辩论的会议,体现出参会者对议题十分关心,想要推动会议的发展,同时有助于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这样的好形式,值得我们借鉴采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