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雅云洞岩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千年风雅云洞岩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张大伟发布时间:2013-09-04阅读次数: 次

 

      云洞岩,俗称洞仔岩,位于漳州市龙文区鹤鸣山麓。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洞岩风景名胜区,是漳州东郊一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独特的文化旅游名胜。
  鹤鸣山,旧称石壁山。相传隋开皇年间(581―600),潜翁修炼于石壁山,养一鹤,时鸣山巅,因名鹤鸣山。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祝穆编《方舆胜览》记载:“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岩,乃作十咏。”(郭功父,名祥正,北宋元丰五年至七年<1082―1084>知漳州)明嘉靖《龙溪县志》考证“郭永,非功父也”(郭永,北宋治平二年<1065>知漳州)。何谓十咏,因宋代方志艺文佚而失考,幸而明正德八年(1513)《大明漳州府志》记载宋人吟咏鹤鸣山十处古迹的名称及其缘起,分别是:石禅床、题诗石、桃源口、诵经石、一人泉、石棋盘、潜翁岩、虚石岩、千人洞、谦师岩。此外还有宋代刘植建仙亭岩,颜颐仲建天开图画亭、凌云阁,及山顶风动石。在隋唐至北宋年间,鹤鸣山已是引人入胜的闽南名山。宋明文献记载鹤鸣山有潜翁、虚白、谦师、仙亭等四“岩”(注:“岩”即山洞),闽南人习惯指称利用自然山体岩洞做为隐逸修行的处所。依靠山石之寿,八百年前宋人流连山水间的遗迹,至今依旧掩映山峦绝崖之间,印证千年古郡的悠久历史。
  “云洞”之名,始见于明嘉靖六年(1527)丰熙《鹤峰云洞游记》,此为云洞得名之端倪。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漳州府志》曰:“云洞,在山之阴(应为“山之阳”)。其地玄敞虚邃,中有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则云出其中,霁则云复归焉,故名云洞。邑人蔡烈读书其中,学士丰熙有记。”明代漳州文风昌炽,云洞因当地文人蔡烈读书其中而闻名,更因寓贤丰熙学士的一篇美文而流芳百世。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于以约定俗成的“云洞岩”指代鹤鸣山,反而淡忘了山峰的本名。其实,“云洞岩”之名称未见于山上二百余处摩崖石刻及明清两代地方志。晚近,“云洞岩”之称才见诸文献,如1935年翁国梁编《漳州史迹》,书中以“云洞岩”为章节名称,但文中也只出现“云洞”,不见“云洞岩”。
  鹤鸣山上“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比”。人游其中,兴味未尽,则以山石为书写材料,留下榜书、题名、诗刻等摩崖石刻200余处。据史料记载,年代最早的有南唐保大年间(943―957)的许�寻偃月子题名。今可见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是位于师谦洞口的宋庆历六年(1046)刘植题名,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明清时期,更有一批乡贤游宦、文人墨客如明代丰熙、蔡烈、周瑛,清代庄亨阳、陈常夏、马负书登临胜处,吟咏华章,酣畅翰墨。半掩苔藓中的明清题刻,诗文联记各种文体皆备,或赞美山色风光,或表达人生感悟;直抒胸臆,寄寓性灵,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俨然是一部石头上的史书。满布斑斓石花的笔划,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全,浸润着珍奇的千古智慧,穿越时空与今人交流,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凝聚为具有漳州特色的风雅渊薮。
  今天,当我们登临鹤峰云洞这一闽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可以尽情欣赏中华传统诗书与石刻艺术相融之美!可以无限憧憬建设生态文明幸福生活的迷人画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