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再谈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作者:★朱东亮发布时间:2014-02-13阅读次数: 次

 

    3月13日我曾经在人民网上发表了《谈一谈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建筑为题》一文。我在该文章里对当前房地产“文化产业”大发展中出现的个别“崇洋媚外”现象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与此同时,也提请各界有识之士要保护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的建筑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没过多久在3月23日凤凰卫视播放的《筑梦天下》一档节目里,主持人讲了一个关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小镇的故事。由此触发了我的灵感与话匣子,以至于想着再来谈谈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这样一个议题。
  小镇威廉斯堡的故事里主人公有两个人,一个是穷牧师古特温,另一个是大富豪小洛克菲勒。为了保护上述这座百年历史的小镇,这位穷牧师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邀请小洛克菲勒到镇上访问。经多番努力,小洛克菲勒最终为古特温诚心诚意保护小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到访小镇并确定投资保护的意向,尽管当时美国国内正在面临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大富豪投入巨资与穷牧师“合伙”为保护小镇了历尽艰辛,终于使得小镇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也使得两人的这段“情感经历”成为后人广为传颂的一则美谈、一段佳话。
  说句实话,要毁掉一个老城、小镇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十天半个月就足够了,几辆推土机,几把铁锤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地“光荣完成”此项任务;而为了保护一个“古董”则需花费巨资,多少人的辛苦才能够保护下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上述穷牧师的“坚持”,那位大富豪还有点儿“文化”,威廉斯堡小镇早已“旧貌换新颜”。古镇没了,历史也将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光顾此地呢?然而,因为有了保护,这个小镇到如今还能够每年接待数十万甚或百万计的游客和参观者,带来了以亿美元计算的财政收入。
  在近些年来以追求gdp、效率和产值为“文化”的大发展中,人们发现那种以牺牲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将会是一种“不给子孙后代留点后路”的作为与“成就”,它既“无法返工”,也无法“再造”,更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以讲开发为荣,并以此获得“快感”、“成就感”,以为“开发”一定是个褒义词,然而,如果这种开发不是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话,其结果往往是无法可持续的。对此,生活在那些“煤都”、“钢城”等“靠资源过日子”且面临资源枯竭的城市的人们一定深有体会。
  保护与开发看似一对矛盾,然而更有统一的一面。如果没有保护,威廉斯堡小镇还有多少人愿意到哪儿去呢?历史与文化没了,你的特色没了,魅力也就没了,接踵而来的当然是所谓的gdp也都没了。
  在当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在千方百计地修缮和维护历史文化古迹,留下人类自身发展的记忆。保护工作做得越好者,越能得到国际上人们的广泛认可。
  在文化的发展中,人们务必记住一条规律就是文化的价值是在交流中提升。历史的、独有的、稀缺的东西才珍贵,异质的才好看,才有看头,才有交流的价值和意义。现代化的东西,你有我也有;而传统的、历史的东西则越来越少、越弥足珍贵。
  历史和文化正如古董一样,你有,而人家没有,这才叫作值得骄傲与炫耀、才叫特色、资源和优势,因为历史是没办法再复制,而需要百年、千年的积淀才行。这样的东西保护得越好,就越有人愿意到你的地方去体验和感受,愿意为你的gdp“买单”作贡献。
  在这一点上,近些年来漳州人对于古城的保护就深有感受和体会。市区明清古街被保护下来的结果是让更多的拍电影电视摄制组能够在那儿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到那儿体验“时光倒流”。福建土楼被保护下来,才有机会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金牌”,也才有可能做成文化旅游产业。
  从一些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保护上的成功经验中,人们可以看出凡是历史和文化保护得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的后劲越足,而不是一时发展的快与慢所能够决定的。因为在那种破坏了的资源与环境之下,人们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逆转,“出逃者”有可能越来越多,进入者则会越来越少。正如近期媒体报道的,生活在美国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的人们就深有体会,原有的汽车之城、工业重镇眼下将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
  在一些现代化城市里,面对着一个经常出现沙尘暴和雾霾的环境,人们越来越觉得生存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而似乎没有了“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那种感觉。
  我曾经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是一桩完美的婚姻》的文章,我把经济比喻为“男人”,文化为“女人”,我的本意是要告诉人们一定要妥善处理好经济与文化这对男女的关系,这对夫妻关系。而不要过于偏颇哪一方,因为任何的偏颇,只能影响到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都会带来许多的“后遗症”。
  在英文的词汇里“experience”一词有两种解析,一是“经历”,二是“经验”,同属一个词,含义是只有经历过了,才会有经验。我们的国人往往比较自信,以为人家写在书本里的“经验”纯属理论的东西,非要自己亲身“经历”一下,感受一下人家的“痛苦“才会有自己的经验。其结果发现,重走人家经历过的弯路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过瘾,那么有“成就感”,而是要为此付出巨大而又“沉痛”的代价。
  破坏历史与文化,与破坏资源、破坏环境一样在经济学上叫作“外部不经济”,也就是所谓的“损人利己”。这显然是与中华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悖的东西。
  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能,也不应当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成为一种口号或者时髦用语,而应当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与行动。面对着资源的大幅减少,环境的压力增大,人们只有“另辟蹊径”和“改弦更张”借助科技与文化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化解未来发展的“瓶颈”,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文化与经济是一对共生共荣“恩爱”的“夫妻”,人们应当更多地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相处的环境才是,而不是充当他们的“第三者”把人家给拆散了。
  如今,人们经常会在各种重要场合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无视“她”的存在,更没有理由毁坏她的“美丽”与“魅力”。这其中有一条理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人们更在意人家说这个人有没有文化,而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因为没有了文化,这个人就属于有体无魂“稻草人”了。
  文化的重要性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关键是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多地发挥其所长与独特的作用,为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