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推动茶产业发展 -九游会j9官方登录
茶叶是我市农业八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是山区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颁布实施一年多来,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认真组织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茶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茶文化为一体的新兴产业。2012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45.2万亩,产量5.52万吨,产值36.97亿元,茶产业产值80多亿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各地特别是茶叶主产区注重源头把关,经常性地开展茶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防止在茶园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建立病虫监测点,及时监测和预报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防治工作。大力发展茶叶“三品”生产,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及高效、低残留农药。在华安、平和分别建立10万亩铁观音茶园、5万亩白芽奇兰茶园无公害生产技术核心示范片。全市现有无公害茶园28万亩、绿色食品茶园15650亩、有机茶园5367亩。开展茶叶检测工作,不定期对茶企、茶叶交易市场及茶叶店进行抽检。华安县在全县建立4个茶叶农残监测点,及时掌握分析茶叶农残动态,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九游会j9官方登录的技术支持;平和县对春秋两季毛茶、净茶的抽样送检茶样由2010年的30多样增加到2012年的80多样,对农残的检测力度逐步加大。部分茶企也自建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对原料茶、成品茶进行自检。开展以生产环境、加工燃料等清洁化为重点的茶叶加工清洁化改造,防止茶叶加工环节的二次污染。如南靖县完成了22个茶叶加工厂的清洁化改造,改善了茶叶加工卫生条件,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动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目前“天用”、“晨晖”、“御品”、“皇家龙”等部分茶企已初步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平和县政府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在设计之中。
(二)积极推进茶叶品牌建设。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在广大茶企、专业合作社、茶农的努力下,我市茶产业发展坚持内求质量、外塑形象,品牌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华安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南靖铁观音”、“南靖丹桂”、“诏安八仙茶”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级以上茶产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注册茶叶类商标1469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9件;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茶企11家、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茶企12家、“三品”认证茶企80多家。
为提高我市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各级各地在加强品牌创建的同时,大力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工作,组织茶企参加各种展销、评比、推介活动,举办茶王赛,努力营造茶企、专业合作社、茶农种好茶、制好茶、创品牌的浓厚氛围。如2012年,市农业局组织28家茶企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举办了“新城杯”茶王赛;华安、南靖、平和等县不定期举办本县茶王赛,到北京、济南等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南靖县与福建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茶视界”栏目组等单位联合,在土楼茶区成功举办了“南靖土楼茶旅文化节”,摄制“寻南靖茶香论茶旅文化”2个系列电视专题片。平和“晨晖”公司主动与中国女排寻求合作,认真打造“中国女排专用茶”品牌,较好地提升了“晨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着力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各地认真落实《条例》关于“禁止在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新开垦茶园”的规定,较好地遏制了山地过度开发种茶的势头。平和县自2011年被列为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县后,禁止大型挖掘机上山开垦茶园,尽可能地减少山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强化新开垦茶园监管的同时,各地采取措施努力改善现有茶园生态环境。华安、南靖、平和等县近年来力推在茶园套种各种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既保证茶产业发展,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如华安县自去年以来新套种降香黄檀、金丝楠木、桂花等树种近2万亩,总面积达到8万亩,并在推进茶园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光照人”公司为代表的“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发展模式和以“哈龙峰”公司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平和还在茶园套种经济绿肥、在茶园梯壁种植护壁作物,防止茶园水土流失。南靖的“汇荃”公司、“御品”公司等不少茶企改除草为割草,较好地保护了茶园植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茶业组织化程度低。茶产业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数量少、体量小,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如,南靖、平和茶产业龙头企业或茶叶专业合作社所带动的茶园面积占全县茶园总面积40%左右,大量茶园由家家户户的茶农分散耕作经营。而即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茶农建立了合作关系,基本上也只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买卖关系,远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茶叶的加工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茶农自己生产、自己加工,各自出售,小、散、乱、脏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由于茶叶品牌效应不强,茶产业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市场开拓能力有限以及茶叶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我市茶叶市场营销能力还很薄弱。近年来,全市茶叶主要依靠泉州、广东等少数外地茶商收购,如华安铁观音干毛茶销售依靠外地茶商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主动开拓的其他外地市场还很少,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以致于常会出现泉州、广东的茶商连续几天不来主产区收购,茶叶价格就会持续走低这种情况。
(三)茶区基础设施薄弱。茶园多处于山区,茶园道路、水利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抗灾能力较差。茶园水土保持能力还较弱,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茶区供电能力不足,南靖县反映,在制茶季节,不少茶区村经常因输电线路超负荷而停电,严重影响茶叶加工和茶叶质量。
(四)茶叶质量总体不高。受分散生产经营、农残管控难以到位,长期施用化肥、地力下降,茶园老化、茶树衰退,以及家庭作坊加工、技术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我市茶叶质量水平总体不高,表现为低档茶量多,中档茶份量不高,高档茶产量极少,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市场需求,存在质次价差、茶贱伤农问题。
三、几点意见、建议
(一)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茶叶的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极大关注。多年来,我市在抓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开展农药源头管控、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三品一标”生产等等,要认真总结推广,扩大工作实效。与此同时,要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茶叶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绿色防控知识培训,提高茶企、专业合作社、茶农科学防治水平。二是加强执法。各级农业、质监、工商部门等,要加强对违法违规使用农药行为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三是加强县级农残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配齐仪器设备、配强检测人员,增加检测经费,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频率,发挥检测机构把关防范作用。四是积极推进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督促茶企、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生产记录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监控水平。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茶产业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是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农业“五新”推广、农残管控、品牌培育的重要平台载体。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在茶园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品牌建设、税费减免、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要加强引导,促进龙头企业与茶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紧密的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生产经营风险;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积极争创条件上市融资,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强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建章立制,规范财务管理,促进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大力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培育一批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合作社,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标杆和样板。
(三)努力拓展茶叶营销市场。茶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茶叶的营销情况。要努力破解我市茶叶营销能力不足、营销市场过于单一这种局面。要积极开发外地市场。在继续做好原有宣传推介工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策划,通过名人代言、活动冠名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鼓励支持茶企、专业合作社、茶农走出去,到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茶叶营销网点,拓宽销售渠道。近年来网络营销发展迅猛,要主动适应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守法守信经营,促其发展壮大。要加强茶叶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平台,为茶叶生产经营者开展市场营销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强化产地市场建设。各茶叶主产县要按照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广、功能齐全的要求建设茶叶专业市场,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入驻设点,使之成为本县茶叶重要的集散地。要进一步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制订落实奖励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争创茶叶品牌,加强品牌经营,提高品牌竞争力。要加强创新工作,在突出本地茶叶特色的同时,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积极研究开发不同种类、不同口感、不同风味的茶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四)加大茶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投入是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几年,我市各级各地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茶产业发展投入,为茶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推动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要加大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条例》的要求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在茶区基础设施和茶园生态环境建设、老茶园改造、开展茶叶种植加工和专业合作社知识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引领作用。要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推动授信以及茶园抵押贷款、经营小额贷款、茶企贷款等业务的开展,努力解决茶农、专业合作社、茶企贷款难问题。
(五)加强《条例》宣传。《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用于规范茶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新法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宣传作为推动《条例》贯彻实施的重要措施,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及培训、宣传栏、宣传单等各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茶区各级领导干部,涉茶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人员了解《条例》相关规定要求,增强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为《条例》在我市的全面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